当四月的春雨轻抚信州区的田野,我带着渔鼓和简板走进上饶市第五小学的教室时,未曾想到这曲流传六百年的信州道情,会在孩子们清澈的眸子里映出如此璀璨的光芒。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中的非遗传承人,半年来带着“艺匠薪火·道情传承”项目走遍信州乡村的经历,让我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动。
破土:让非遗在童声中苏醒
第一次在西市街道茶山路社区文明实践站表演《信州新风颂》时,台下老人们跟着节奏轻轻点头,而孩子们却睁着懵懂的眼睛。那一刻我意识到,非遗传承正面临着“记忆断层”的危机。于是,在4月7日的非遗传承基地授牌仪式后,我给上饶五小的孩子们设计了特别的“道情启蒙课”。
“老师,这个渔鼓好像会说话!”当五年级的张同学第一次敲响蒙着猪皮的渔鼓时,整个教室都回荡着惊喜的笑声。我们以“非遗社团”为苗圃,将方言童谣改编成道情小调,用《夺枪》这样的革命故事点燃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现在,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成了最受欢迎的课堂,100多个孩子能用稚嫩的嗓音唱出地道韵白。在指导他们排练省少儿曲艺展演节目时,我忽然明白:非遗的种子,终究要在童声中才能真正苏醒。
展开剩余74%5月14日,“四个100”非遗导师林妍含开展“小小非遗传承人”曲艺讲座第十期。
深耕:与乡土对话的传承智慧
“林老师,道情能不能说说我们村的新变化?”在沙溪镇青岩村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农的提问让我陷入沉思。的确,再精湛的技艺,若不能诉说当下的故事,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于是,在创排《信州新风颂》时,我们走进8个镇(街道)采风,将“文明积分超市”“孝老食堂”等新事物写进唱词。在朝阳镇王村村文明实践站宣讲移风易俗时,当唱到“红白喜事简办好,省下钱来孝二老”,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半年来,50余场基层巡演让我领悟到:非遗传承不是单方面的技艺传授,而是与乡土生活的深度对话。那些坐在板凳上给我们提建议的老人,那些把自家故事讲给我们听的村民,才是真正的“编外导师”。
5月26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艺匠薪火· 道情传承”青年曲艺创演首场演出在步行街文明实践广场举行。
抽穗:在传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信州道情传习所里,我见证了最动人的成长。60名教师从最初连简板都拿不稳,到能完整演绎《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令人惊喜的蜕变。
“现在上课,孩子们都围着我学道情。”黄老师展示着手机里的视频,画面中孩子们围成圆圈唱道情的场景,让我眼眶发热。更欣慰的是看到基层文艺骨干的成长——46名学员已能独立组织活动,其中不少人还创新出“道情+普法”等新形式。每当听到她们说:“林老师,我们村也想建个道情队”,我就知道,传承的星火正在燎原。
6月11日,“艺匠薪火 道情传承”培育项目——教师非遗表演培训走进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
成林:文化沃野上的无限可能
如今在信州的校园与乡村,非遗传承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在上饶市第五小学,课间时分既有孩子们三五成群练习道情基本功的热闹场景,也有他们自发组织的道情兴趣小组;在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的排练厅,青年教师们正潜心打磨《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的每个唱腔;而在各文明实践站,基层文艺骨干们既用道情传唱移风易俗新规,又热烈探讨如何将道情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区“言而有信”理论微宣讲比赛中,多个作品都巧妙融入了道情元素。这些生动实践深刻印证:当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扎根群众土壤,就能迸发出持久而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6月3日,“四个100”非遗导师林妍含走进上饶市第五小学开展小小非遗传承人曲艺讲座第十九期。
记得在一次下乡演出结束时,一位坐在前排的老伯颤巍巍地站起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这调调我小时候听爷爷唱过,你们唱得真好,道出了我们心里的话!”他眼角的泪光,在那一刻让我深深明白,这份朴实的感动胜过所有的奖杯和赞誉。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传授的不仅是唱腔和技法,更是在唤醒深植乡土的文化记忆,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当这些文化基因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重新焕发生机,当这些传统的韵律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家园,收获的是整个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文/林妍含,作者系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信州道情非遗传承人)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
为回馈大家的关注与喜爱,“文明江西”给大家送精美礼品啦!获取方法很简单:
发布于:北京市股市策略配资,厦门股票配资开户,赢翻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