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相较于停停打打的消耗战,虽能伤敌但自身亦受损,歼灭战虽难,却更高效。试想,万发子弹仅重创少数敌人,自身损失虽小,战果却不佳,弹药资源消耗大,补给更成问题。
歼灭战除了能获取武器弹药,还能轻易俘虏敌军。解放战争时,俘虏的国军经动员常加入人民解放军,壮大我方力量。如淮海战役后,两大野战军兵力大增,新兵多来自前国军,经培训后战斗力强。
歼灭战备受推崇的另一原因是它能彻底削弱敌人。在持久战中,打死敌人直接削弱战力,但打伤敌军可能让他们在治疗后更强硬难对付,尤其对于后勤和医疗充足的敌人来说,多数伤兵能重返战场。
实战中,击毙与负伤比例常为1:3。若消灭敌军1000人,或有3000人受伤。这3000伤兵经治疗后多可重返战场。因此,对敌的实际打击可能远小于预期。
歼灭战则不同,它涉及大量俘虏。如平型关伏击,日军1000余人几乎全歼,是真正损失。台儿庄大捷虽重创日军,但伤兵复原仍可再战,情况复杂。因此,八路军打歼灭战常需十倍兵力,确保彻底消灭敌人。
抗日战争后期,我们改打日军小部队为主,如大队以下单位。这样的战斗频繁进行,胜利逐渐累积,由小胜转大胜。
解放战争时期,大规模歼灭战频发。起初消灭国民党军以整团整旅为单位,后扩至整军、整个兵团,如淮海战役陈官庄战斗,歼灭30万重兵。战后,解放军缴获武器,吸纳俘虏,日益壮大,国民党军则渐弱。
多年的战斗经验,让我们习惯了某种战术。在朝鲜战场上,它依然奏效。志愿军作战计划总围绕穿插、包围、歼灭,这让习惯正面作战的美军很不适应,尽管美军火力强大,团级以上部队仍常能突围。
砥平里战役在历史上备受热议。有人认为若当初主动出击,战局或会逆转。但事实是,砥平里美法联军兵力超6000,还有众多辅助部队。以我方当时火力,想在短时间攻克,难度极大。
第五次战役时,我们虽多次实施战术包围,但大多未能全歼敌军,仅少数成功。因战役期间白昼长,且敌人有空炮掩护,我们的行动受限。如此环境下,被围敌军易寻机突围。
尽管挑战重重,我们打歼灭战的决心未减,策略却更灵活务实。对韩军,我们瞄准师团级歼灭;对美英军,则调整为营级。虽小如营连,但“零敲牛皮糖”战术累积起来,战果显著。
例如,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为降低自身伤亡,将韩国军队置于前线。韩国军队本以为整训后能大展身手,但在1953年7月的战役中,四个师却遭受重创,损失巨大。
自土地革命时期起,我们虽资源匮乏、处境艰难,却总能抓住机遇,以歼灭战取胜。1962年中印冲突,我方装备兵力占优,几场歼灭战大获全胜,连印军王牌第7、62旅也被击溃。
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我们沿用穿插与歼灭战术。越南地形虽复杂,给行动带来挑战,限制了歼灭效果,但无碍大局。如今装备精良,军队强盛,这些挑战已微不足道。
因此,历史上的每场战役,无论起初条件多差,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方法对路,小兵也能创佳绩。如今技术先进,军队更是实力大增。
股市策略配资,厦门股票配资开户,赢翻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